2025年新版泰国《外商经营法》释放双重信号——对关联服务、金融保险、大资本零售全面拆墙开放,却对股权代持筑起刑罚高墙:最高5年监禁+500万泰铢罚款,涉案资产直接冻结!政策转向清晰:用精准开放吸引高科技与资本,用铁腕合规驱逐灰色操作。BOI通道成战略产业‘黄金钥匙’,而旅游签务工、代持架构已成高危雷区。想要抢占东南亚新风口?先看懂这场‘开放与铁律’的博弈。
一、背景与修订动因
-
适应经济与技术发展需求
-
现行《外商经营法》实施近25年,被认定过度保护本土企业,阻碍创新产业(如高科技、新能源、数字经济)吸引外资,不利于GDP增长和产业升级。
-
政府明确从“保护国内企业”转向“支持提升竞争力”,减少官僚壁垒,增强国家经济活力。
-
-
解决初创企业困境
-
初创企业依赖外资注资,但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(≤49%)导致其易被定性为“外资公司”而受业务限制。新修订旨在为这类企业松绑。
-
二、负面清单的核心变化
泰国FBA通过三类清单管理外资准入,2025年修订主要涉及清单二、三的调整:
1. 第三类清单(泰国企业“未准备好竞争”的行业)的开放
-
移除多类服务业限制:
-
关联企业服务:向关联公司提供贷款、写字楼租赁、咨询服务(管理/营销/HR/技术)不再受限制,仅需满足“关联公司”条件。
-
金融与保险业:商业银行、金融机构、健康/意外保险等正式移出清单,改由央行等专业机构监管(始于2016年延续至新政策)。
-
部分零售与电商:大额注册资本(≥1亿泰铢)的批发/零售企业可突破外资持股限制8。
-
-
保留限制但优化审批:
会计、法律、建筑、旅游等服务业仍需许可,但审批流程简化,部分行业可通过BOI(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)申请100%外资持股。
2. 第一、二类清单(涉及国家安全与文化保护)的微调
-
缓冲期延长:针对清单一(完全禁止,如媒体、土地交易)和清单二(需内阁批准,如军工、资源开发),外资企业缓冲期从1年增至3年,便于业务调整。
三、外资定义与代持监管的升级
-
严格外资认定标准
-
外资持股≥50% 或 表决权过半的公司,均视为“外资企业”,受负面清单约束。此前仅按持股比例判定。
-
-
严打代持(Nominee)行为
-
刑罚加重:代持人(泰国公民为外资代持股)最高刑期5年 + 罚款50万–500万泰铢,并按日追加罚款直至合规。
-
资产冻结权:当局可扣押涉及代持的资产,并与反洗钱机构联动执法。
-
重点稽查领域:旅游、房地产、电商、农业等六大高风险行业,2024–2025年已立案852起,涉案151亿泰铢。
-
泰国《2025年外商经营法》的修订,本质是一场‘精准开放’与‘合规加固’的平衡术。
它拆除第三类清单中关联服务、金融保险的壁垒,为BOI战略产业铺就100%外资通道;同时以刑责升级、资产冻结等手段封杀代持漏洞。投资者唯有双轨并行:左手借势开放红利(BOE特权+关联豁免),右手筑牢股权合规,方能安全切入新经济赛道。 这场变革不奖励冒险者,只馈赠清醒者——读懂规则,便是最大的口。